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攻入南京皇宫。然而,当他踏入宫门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火海。烈焰冲天融创配资,宫女与太监的哭喊声撕裂夜空。那位年轻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这场劫难中神秘消失。至此,关于他的生死,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桩长达六百年的谜案。
官方史书上说,建文帝死于自焚。
《明史·惠帝纪》记载:“建文四年六月,燕兵犯金川门……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葬之。”
《明实录》中也有相似记载:“成祖望见宫中火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则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
两部正史都认定建文帝葬身火海,甚至称尸体已被寻获,看似证据确凿、无可辩驳。
然而,史书从来都不完全客观。古人有云:“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皇权之下的史官,往往不能自由书写真相。
《明实录》修于明朝,是朱棣即位后所编。由于建文朝被视作“废朝”,建文帝的记载被附入朱元璋与朱棣的实录中,成了“赠品”。朱棣为了巩固政权,自然不容许侄子活着。若说建文帝已死,他登基就显得理所当然。倘若建文帝尚在人间,那他朱棣的皇位岂不成了篡夺?因此,宣称侄子“自焚”既能消除政治隐患,又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展开剩余79%而《明史》则是清代张廷玉等人编纂的,成书时间已距建文朝几百年。彼时民间盛传“朱三太子未死”,甚至有人自称是明室后裔。康熙帝得知后,以“假冒”罪名将其处死,目的正是斩断明朝遗民的复辟念头。
因此,清人编史时,自然不会留下“失国皇帝流落民间”的暗示,而是干脆写成“宫中自焚”融创配资,彻底封死建文帝“苟且偷生”的可能。
但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廷再度修史,反而修改了记载,称马皇后自焚殉国,对建文帝的去向却只字未提。这样的笔法,似乎更像是刻意遮掩。换言之,真正的史实,或许是建文帝并未死于火中。
如果他没有死,那他又是如何逃出层层包围、重兵把守的南京皇宫?
正史对此缄口不言,野史中的记载却引人遐想。清代学者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中留下了详细的描写,几乎像一篇史诗般的故事。
据书中记载:
那一夜,金川门失守,战火逼近。建文帝得知大势已去,悲痛欲绝,意欲自尽。随侍大臣程济劝谏:“陛下不可!天命未改,留得青山在,方有东山再起之日。”
正当众人惊惶失措之际,王钺忽然跪奏:“太祖高皇帝生前留下一只铁匣,命危时可启。此物藏于奉先殿。”
众人取出铁匣,却因锁坚如铁,无法开启。马皇后毅然举火自焚,烈焰融锁。匣中露出三份度牒、十锭白银、一副僧衣与剃刀,还有朱元璋亲笔留言,暗示从“鬼门”出逃。建文帝得悟天意融创配资,剃发披袈裟,装作僧人,随程济等人悄然离宫。
虽然这段记载细节生动,有学者质疑其真实性,但从朱元璋的性格来看,为皇孙预留后路并非不可能。朱元璋素来多疑,深知藩王势大,早有忧虑。再加上他出家为僧的经历,为孙子准备僧装与度牒,正合逻辑。
至于所谓的“鬼门”,直到20世纪末,才有新线索。
1998年,《新民晚报》报道南京古城发现一条隐秘通道,宽约1.7米,高约2.5米,藏于两层城墙之间。研究者推测,这条秘密通道或许正是传说中的“鬼门”——当年建文帝出逃之路。
出宫之后,建文帝又去了哪里?
史书留下零星蛛丝。《明史·郑和传》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明史·程济传》说:“或曰帝为僧出亡。”
《明史·张传》则记载:“严震直奉使至云南遇建文君。”
这些记载虽互相矛盾,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未断言建文帝已死。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云南武定县狮子山正续禅寺,至今流传着一首诗,被认为是建文帝遗作:
> “僧为帝,帝亦为僧,十载衣钵相传,觉依然皇觉旧;
>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诗中情感真挚,意境沉郁,仿佛一位身世飘零的帝王在自叙流亡生涯。
当然,真相至今无人能证。建文帝究竟是死于火中,还是化身僧人遁迹南方,仍是悬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场大火,不仅烧尽了一代帝王的命运,也让后世史家在浓烟迷雾中,苦苦追寻六百年。
发布于:天津市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