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i是一名上海的律师亿正策略,今年她遇到了一件超出专业认知的事情:自己在未婚的情况下被系统登记为已婚。明明没结婚,为何在征信系统里查出了已婚的身份?她把这段经历分享到网络上,意外地收到了几万点赞和数千条评论,成为她最受欢迎的视频之一。
“被结婚”的经历听起来莫名其妙,但这种现象却在很多地方发生。年初,在全国大规模办理个人退税期间,云南一名未婚的罗女士发现自己被登记结婚了八年,新闻登上了热搜。事情的情节有些离奇:登记结婚的地方在安徽,但罗女士表示从未去过那里。后来,警方查明当地一名黎姓女士涉嫌冒用身份证。
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在各种途径发现自己“被结婚”:有人是好奇查看征信系统时发现的;有人是在前往婚姻登记处时被告知已有婚姻记录;还有人发现自己“被结婚”好几次。已婚身份意味着各种社会定义和法律关系,“被结婚”是一场无辜卷入的旋涡,当事人会经历迷茫与无助。
NiNi最初是在处理客户业务时需要查询征信资料,突然想到自己还没看过自己的征信情况,于是也下载了一份。“征信里面主要是一些贷款、办信用卡的记录,但最让我震惊的是上面显示我的身份是已婚。”当时她在亲戚家里,父母也在身边。查出来以后,家里的氛围变得有些奇怪,大家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她,还以为她偷偷拿户口本去登记结婚了。巧合的是亿正策略,她的户口本平时放在另一位亲戚家里。2025年5月以前,结婚登记还处于需要出示户口本的阶段,她没有问亲戚拿出过户口本。所以,这段莫名其妙的婚姻关系让她很疑惑,“我连我自己的老公都不知道是谁。”
NiNi曾丢失过身份证,她害怕被人冒领用来结婚。为了搞清楚状况,她跑了好几个地方查证。先是上海徐汇区的民政局,在婚姻档案登记室,对方告知她在这里确实没有婚姻登记的记录。但是,如果是在本区以外的地方登记了结婚,这里是查不到的。工作人员建议她到档案馆进行查询,那里比较权威,全上海市的记录都能查到。按照这个指引,NiNi打电话过去,可是工作人员也有些疑惑,告诉她没有必要这样查询,应该到具体的区去查。
她只好亲自前往上海市档案馆。当面查询才最终确认,自己在市内也的确没有婚姻记录。正当她松一口气,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又补充了一些例外情况:第一种,较早登记结婚的人群手写录入,不联网也不进系统,所以系统可能查不到;第二种,如果在上海以外的城市完成登记,档案馆也无法查到。
经历了这一连串的折腾,NiNi已经有些迷茫:那还能去哪里查到自己的婚姻情况?她是婚姻家事律师,也是一名法律自媒体博主,平时处理过各种类型的婚姻财产案件,见过不少高难度案例,然而在“确认自己婚姻状况”这件事情上,她遇到了难题。最后,征信系统的客服人员给了她解释:“你的情况应该是某一个放贷机构或发放信用卡的银行给登记成已婚身份,所以我们就默认你是已婚。如果你未婚亿正策略,可以到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修改。”
丰玲发现自己“已婚”是两三年前的事情。她一直有查询征信的习惯,因为开过花呗,所以会在意自己有没有逾期记录。平时,她很少专门看婚姻状况这一栏,直到有一次她放大仔细看,发现写的是已婚。丰玲当时人在国外,还不确定回国的时间,所以没有特别在意,一直没处理。回国后,她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她直接去到了当地人民银行的分行,打印出一份详细的办卡信息,发现了那张异常的卡。原来这是她大学时期申请的信用卡,而这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正是这张卡上报了她的已婚身份。她直接说明了,这张卡开设的时候,她本人还在法定结婚年龄以下。原本,为了证明自己的婚姻情况,她还需要开设一份未婚证明,但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这份证明很多年前已经取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只能去信用卡所在的银行,用内部的一份模板申明自己的未婚身份,随后几天,“已婚”二字被改了过来。
对于NiNi和丰玲,“被结婚”还只是停留在征信系统里。另一种情况更加复杂甚至可以说离谱——身份证被冒用并在民政局系统里登记了结婚。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牵扯着很多利益,涉及到子女后代、债务、财产分配等。而实际上,很少有人会在闲时查询自己的婚姻关系,往往是在结婚、买房这样重要的时刻,人们才主动查询。
侯侨盼律师提到她曾经经办过的一次行政诉讼,当事人在申请北京公租房时发现自己“被二婚”了。这名客户本来已经结婚,但是在提交房屋申请审核时,发现还存在着另一段婚姻,还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登记机构的事情,且两段登记时间间隔很短,只有几个月。面对这段不知道的婚姻,这名女士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她尝试过投诉、找登记机关反映,打12345等办法,均投诉无门,最后才找到律师求助。这种案件的关键是登记结婚时的笔迹比对,通过比较证明是否是同一个人签署。最后,鉴定机构证明两次的笔迹很不一样,有了这个鉴定的结果,法院才能立案。
拿到笔迹鉴定结果,当事人松了一口气。但她期间面临的社会压力很大,遭受着来自家人的怀疑,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走向法律途径,并且还能掌握关键证据。事实上,即使案件已经交由律师处理,人们心理上受到的煎熬和痛苦也是难以避免的。
现实中,更正自己婚姻状况的过程不仅繁复,还考验着人和人的信任。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称,自己在即将结婚前发现有不知道的婚姻记录,但对象并不相信自己,最后闹得分手收场。搜索公开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那些处于“被结婚”漩涡里的当事人,往往需要来自另一半的信任和支持,否则维权的路很难走下去。
经过接近半年的司法程序之后,侯侨盼的当事人完成了婚姻撤销手续,生活也回归到了平静。2025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施行,列明了多条具体举措,包括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的便利性,明确实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还有完善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侯侨盼认为,目前实行的全国联网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登记结婚,但无法绝对避免“被结婚”。主要的原因在于,婚姻登记系统内部很难进行主动纠错。以北京为例,如果工作人员发现登记的婚姻信息与此前的信息有冲突,很难主动进行对比,或者在发现重复后主动联系当事人,目前这样的纠错机制是不存在的。
针对“被结婚”的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意见,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妥善处理以冒名顶替或者弄虚作假的方式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指导意见》。里面提及,民政部门收到公安、司法等部门出具的事实认定相关证明、情况说明、司法建议书、检察建议书等证据材料,应当对相关情况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及时撤销相关婚姻登记。此外,冒用他人身份证的人也涉及法律责任,在行政上会被纳入严重失信名单并联合惩戒,刑事上有可能构成伪造身份证件罪、重婚罪或诈骗罪。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定的难点,普通人很难掌握如此之多的法律信息,也容易在实际操作中碰壁和迷茫。上述“被二婚”的案例里,大家曾经尝试过联系男方——也就是那段错误婚姻里的丈夫,但都联系不上。与此同时,维权的成本并不低。行政诉讼的流程短则需要三四个月,长则需要大半年,而且有些冒名的婚姻记录在外地,还需要协调两地的部门进行办理,难度很高,消耗着当事人的精力与心神。
相比之下,征信系统里的“被结婚”处理起来简单很多亿正策略,不涉及法律程序。不过,也依然让人徒增烦恼。NiNi在与征信客服沟通时,明显能听出来,客服对解决这一类问题轻车熟路。她质疑道,“征信机构应该很清楚,这类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其实征信机构需要体现个人的婚姻信息吗?就算需要,也应该有义务去进行核实,假若我老公真的看到征信报告显示已婚,这不是会形成夫妻间的猜忌吗?”她在终于查询到是“哪个环节出了错”之后,安心了很多。不过,这个错误的信息还没更改过来,“我还需要提前登陆小程序预约,然后线下进行办理,到现在还没抽出这个时间。”
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